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第802期正道探索洪镇涛语文教学本体论研讨  > 第793期【正道探索】肖培东:模教《愚公移山》,深悟教学智慧(一)

第793期【正道探索】肖培东:模教《愚公移山》,深悟教学智慧(一)

生:因为路远。(全场笑)

师:那你家离学校远吗?你平时去上学是不是也是跳着去的呢?

(生摇摇头,感觉到自己说的不对)

师:那你说,什么人,怎样年龄段的人特别喜欢跳跳地走路?

生:小孩子,儿童,“跳”写出了他的天真活泼。

钱梦龙镜头一:

师:上一课(注:指正式上课前用20分钟时间让学生自读课文。)同学们自读了《愚公移山》,我检查了一下,同学们学习得很好,老师非常满意!现在我们先一起来把文章朗读一遍,好吗?

(学生齐声朗读全文。读毕,有学生提出“亡”字错读了“wáng”,教师让同学们共同订正。)

师:下面请同学们提提看,在自读中有什么问题。

生:“河曲智叟”的“曲”是什么意思?

师:谁会解释这个“曲”字?都不会?那就请大家查字典。

生:(读字典)曲,就是“弯曲的地方”。

师:嗯,这个解释选对了。后面还举了什么词做例子?

生:河曲。

师:对。河曲就是黄河弯曲的地方。你们看,有些问题一请教字典就解决了。还有别的问题吗?

生:第一段里的“本在冀州之南,河阳之北”,为什么这里用个“本”字?

师:嗯,这个问题提得好。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?

生:因为太行、王屋二山后来搬走了,不在这个地方。

师:说得真好!这个“本”字是跟后文相呼应的。这个问题提得好,解决得更好,说明同学们能够思前顾后地读文章了。

教学到这个环节的时候,我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像钱梦龙老师那样让学生主动找疑并主动解疑,只要学生力所能及,答案绝不抛给。语文课就是教读课,就是教学生读书使之达到“不需要教”的最终目的。钱老师面对学生的提问,或说“谁会解释这个字”,或说“谁能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”,或说“查查字典”,都是很有耐心地等待学生思考讨论后再和学生一起得出结论。在这个过程中,问题是学生提出的,解决问题也是依靠学生自己对字词对文本的正确解读,教师只是关键处或纠结点作一点必要的指点,这就是着眼于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。按钱老的话说,即帮助学生“学会阅读”,就是帮助学生“能够自己读文章,能够自己从阅读中获取知识、积累语料、习得语感、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,同时受到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”[1]。叶圣陶先生曾说:“上课,在学生是报告和讨论,不是一味地听讲;在老师是指导和纠正,不是一味的讲解。”钱老师的课堂上,学生一开场就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,教师则是穿针引线,随机点拨、鼓励,做好组织、引导和点化之事。“你们看,许多问题大家一起来思考,不是都解决了吗?这说明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是能读懂这样的文章的。”钱梦龙老师这一环节的小结语更是精彩感人。课堂是无法复制的,我们能做的应该是是汲取并实践名家的教学理念。两个镜头里,学生的问题点完全不同,但都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发现、提出,然后自己去努力解决。

我的课堂里,一学生对“跳往助之”的“跳”有所质疑,认为“跳往”不如“前往”,这个问题在现场很让我吃惊,这已经不是文言文字词翻译疏通的问题,而是用语鉴别、理解和选择的问题。这个问题有点类似钱梦龙老师镜头里的“本”字理解问题,都要求学生进入文本整体阅读后结合文意和生活观察去理解去评判。应该说,我当时的反应还是机敏的,应对还是得法的。“跳”出孩童的天真活泼后,我及时打住,因为后面在谈家人的支持时还可以再回到“跳”字上。

如果是钱梦龙老师遇到这一“跳”问,他会怎么处理?钱老师在教鲁迅《故乡》时,也遇到过一个“横炮”式的问题:“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呢?”钱老师很沉着地问学生“你们看到过没有”,问学生“只有谁知道”,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到“闰土的见多识广”上,既保护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,又加深了学生们对闰土形象的感知,可谓“一石二鸟”。所以,我想,钱梦龙老师遇到这突如其来的“跳”问,一定会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全班同学。“同学们,你们来说说看,是用‘前往’好,还是用‘跳往’好?”这样就会激发全部同学的阅读兴趣,引发全班同学争议讨论,放得更开些,参与面就更广,争论就更热烈,对文本的阅读思考也就更深,不是“跳”在一个词一个句子上,而是“跳”进《愚公移山》的文本深处,教学效果就更明显。

(未完待续)

策 划:李华平 马 琴

主 编:正道语文微信编辑部

本期责编:叶晓婷

终 审:雷雅洁

喜欢

分享

or

欢迎您

目前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五、第六区、第七区已满员。第八区民族区群号:308134406(非民族区老师勿加),第九区群号:281396239,第十区群号:614837264,欢迎各位老师加入QQ群。

如何关注:返回搜狐,查看

相关推荐: